“醫用酒精告急、84消毒液告急”,一場正在無聲蔓延的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讓我們對病毒發起一場史無前例的戰役,消毒成了毋庸置疑的首選武器。消毒,在普通人理解就是“消滅病毒”,對被新型冠狀病毒干擾的人們,是最適合不過的“報仇”方式了。不過,除了消毒,在醫學上,滅菌也同樣重要。
消毒指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體的致死作用,但不能殺死芽孢等全部微生物,因此消毒是不徹底的,不能代替滅菌。滅菌有殺滅物體中所有活的微生物(含芽孢)的作用,滅菌是采用強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體內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遠喪失生長繁殖能力的措施。通常用物理方法來達到滅菌的目的。簡單說,滅菌是殲滅戰,對病原體一個不留地殺死,消毒是火力壓制,減少病原體數量,降低其活力和傳播性。對于不可能、也不需要根除微生物的環境,我們通常使用消毒的方式,而醫院里將要接觸患者的手術器械、注射器針頭等,則一定是要滅菌后才可以使用。
對常人來說,最簡單有效的消毒方法就是洗手。今天看似平常的“洗手”,它的作用和重要性卻經過了漫長的過程才為人們所接受。洗手原則最早是由消毒領域先驅科克勒爾?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提出。
1846年,塞麥爾維斯來到維也納總醫院,在婦產科中心工作。生育,一直以來是人類面臨的最大風險,那個時候,產婦的死亡率超過20%,大多數都是死于產褥熱。這個婦科臨床中心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稱之為Ⅰ部和Ⅱ部。Ⅰ部是醫生和醫學生給臨產孕婦提供檢查和接生的地方,Ⅱ部是由助產士給孕婦接生。Ⅰ部產婦圍產期(分娩前后)死亡率最高可達18%,而Ⅱ部僅為3%。
那時,大家還不知道細菌是導致感染的原因,只是認為“瘴氣”是導致敗血癥的可能原因。1847年,情況有了轉機。塞麥爾維斯的一個好朋友在Ⅰ部分娩后,死于產褥熱,接生的人是一名剛上完解剖課的醫學生。經過尸體解剖后,發現她和其他產婦的死亡原因不一樣。這時,塞麥爾維斯推測可能由于醫生和醫學生赤裸著雙手做完尸體解剖后就開始檢查孕婦,于是他們把尸體上的某種微粒經過雙手帶給了產婦,造成產婦死亡,Ⅱ部的助產士不解剖尸體,不存在這種情況,因此Ⅱ部的死亡率低。于是他規定在給臨產孕婦檢查,或者給產婦接生之前,必須使用肥皂洗手。此后,Ⅰ部產婦死亡率就從18%降到3%,和Ⅱ部助產士接生的死亡率類似。后來,洗手逐漸走向醫學界,手術前后、檢查病人前后醫生和護士都會洗手。
在漫長的醫學歷史上,感染一直是困擾手術的一大難題。英國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觀察到不同的骨折,預后不一樣。閉合性骨折患者,復位并打好石膏后,一般都能康復。而開放性骨折,一半以上的患者都會死亡。他認為肯定是“感染從外界進入傷口”,當時醫院里沒有洗手裝置和沖洗傷口的設備,甚至人們認為做手術或者診查病人之前,沒有必要洗手。在看到巴斯德關于微生物的研究后,李斯特開始嘗試采取一些措施來應對感染,如手術前洗手、對手術器械進行消毒、用石碳酸浸過的敷料來覆蓋傷口等。
他發現用石碳酸擦拭傷口可以顯著減少傷口腐爛的發生率,于是他在1867年9月21日的《柳葉刀》(Lancet)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人類歷史上第一款消毒液產生。消毒液不但保護了手術患者,同時也有效減少了細菌、病毒和真菌的傳播。
英國的外科醫生李斯特發揚了巴斯德的細菌理論,創立了外科無菌操作學說的雛形。(圖片來源:mpk.mumayi.com)
當“細菌理論”被證實,消毒原則被廣泛認同時,德國誕生了全世界第一家消毒劑專業生產商——舒美公司。德國舒美公司成立于1889年,公司成立3年后,即1892年,德國漢堡發生霍亂疫情,在這次對抗流行病的戰斗中,由于來蘇水的使用,有效地抗擊了霍亂疫情。在19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乙醇開始作為皮膚消毒劑使用。早期有研究者發現乙醇必須在稀釋后才能發揮最佳殺菌能力,50%—70%的濃度比95%的乙醇更有效,這就是我們消毒常用的醫用酒精。
如今,我們有超過千種天然或者人工合成的消毒劑,這些成為人們在對抗疫病中最好的“外掛”之一,不但可以給器具消毒,更可以給環境消毒,防止病原體的散播。冠狀病毒在常用消毒劑前都是非常脆弱的,可以很快或者瞬間殺死。所以,及時使用消毒劑對環境進行消毒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之一。新型冠狀病毒可以通過接觸傳播,但是含有消毒液成分的洗手液可以保障我們的安全。此外,公共場所的環境消毒和器具消毒對控制病毒傳播有很大的幫助。這些“外掛”綜合使用,將對有效控制疫情有很大的幫助。